老上海的殡葬事

上海开埠以后,由客居上海的外地人所创建的会馆、公所一般都设有丙舍,供客死的同乡寄柩,同时还设有义冢地供贫苦同乡就地落葬。义冢地最多的是广肇公所,占地538亩,潮州会馆有180亩,锡金公所有50亩。会馆、公所还承办运葬等业务。

上海解放前,客籍居民亡故后,多数要运回故土落葬。运输除铁路、公路外,大部分靠水路运。解放初期承运棺柩最多、范围较大的有安远联合运柩所,后因该所负责人亡故,各船民另立门户,成立了安远、华东、淮扬、江浙等四家运柩所。1951年间新设宁绍、宁波、永锡堂、永庆祥、苏浙皖、四明公所、中国等7家运柩所,1952年底又开设了阜扬、通商2家,前后共达13家。1960年4月,棺柩外运站全部设备和人员移交上海县交通运输管理局管理。

上海在开埠之前,墓葬之俗皆沿古风,埋葬地多为私坟、祠堂祖坟或以各种名义设立的义冢地。开埠后,外国人来沪者日增,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外侨组织一公墓公司,购买海关后面一块地皮作为安葬外侨遗体棺柩之地,后又在山东路、浦东坟山码头、东新桥九庙地、八仙桥、静安寺、虹桥路等处陆续开办具有商业性的外国公墓。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浙江上虞人经润山在徐家汇虹桥路购地20亩,于民国2年(1913年)辟墓穴6000余,初名薤露园。后被沪杭甬铁路占用。民国6年薤露园由经妻汪国贞西移至张虹路购地重建,名薤露园万国公墓。万国公墓是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公墓,民国23年由上海市政府卫生局接办,改称上海市立万国公墓。民国18年,天主教息焉公墓经上海市政府核准建于沪西新泾港。民国25年,佛教圆瑛法师等人出资发起创办佛教公墓,墓地建有佛堂。

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收的有万国公墓、市立第一公墓(后改称江湾公墓),山东路公墓、浦东公墓、八仙桥公墓、静安寺公墓、虹桥公墓、番禺公墓、徐家汇公墓、卢家湾公墓等10家。解放初,上海私营公墓有100余家,后申请登记继续营业的有79家,到1952年经审批发给营业执照的有17家,共占土地1736.482亩,从业人员156人。

为积极配合市政建设,山东路公墓于1951年11月被改建成山东路体育场,即现在的黄浦体育馆。1953年3月,静安寺公墓迁葬于大场公墓,原址建成静安公园。八仙桥公墓于1957年迁至吉安公墓,原址改建为淮海公园。卢湾公墓于1959年6月拨交公用事业管理局扩建露天停车场。徐家汇公墓的土地移交给上海客车厂等单位使用。浦东公墓划出大部分土地建设浦东公园。

1964年,把土葬用地朝海滨方向发展,利用沿海围垦的滩地新建墓地,选定在奉贤县柘林镇西、沿沪杭公路以南海滨已围垦的滩地约380亩,投资11万元。建立漴缺公墓,后易名为奉南公墓。青浦朱家角的淀山湖归园(华侨公墓)开业。上个世纪80年代期间,恢复和新建的公墓有:枫泾公墓、松鹤墓园、徐泾西园、天马山公墓、仙鹤墓园、奉贤奉新公墓等。至1997年底,上海有各类公墓25所(万国公墓除外)。

潍坊殡葬服务收费出新规

潍坊市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殡葬服务收费管理的通知》,市属殡葬服务机构收费管理有了新规定,新规自5月30日起执行。新规定为不同需求的丧户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并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丧户接受基本服务项目以外的服务以及高档服务。延伸服务项目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

该通知中规定的殡仪馆基本服务项目中,遗体接运费的收费标准是:使用普通型灵车接运遗体,20公里以内的,100元/具,超过20公里的,每增加1公里加收3元,按往返里程计算;馆内遗体搬运费的收费标准是,正常遗体(未腐烂,肢体完整)馆内搬运,50元/具;消毒费中,车辆、遗体消费,50元/车/具/次。遗体存放费中,使用普通冷藏柜(一组三柜)冷存遗体80元/具/天;不足12小时按半天收费,超过12小时按全天收费。因尸体腐败、异味、传染病等原因,冷存前需经过消毒等必要技术性处理,并加密封袋保存的,每日加收90元。遗体火化费当中,使用环保型火化炉的650元/具,7岁以下儿童减半。骨灰寄存费中规定,木质架开放式寄存的,30元/盒/年,木质架全封闭寄存的,40元/盒/年,普通金属全封闭架寄存的,60元/盒/年。

据了解,以上基本服务项目收费标准,适用于不符合潍坊市民政局、财政局《关于修订印发<潍坊市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实施办法>的通知》(潍民字【2016】72号)规定免费条件的服务对象。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上述基本服务收费除超出一般情况,如果因尸体腐败、异味、传染病等原因,冷存前需经过消毒等必要技术性处理,并加密封袋保存,需每日加收90元等情况外,其他免费。

通知中还规定,供丧属自愿选择的特殊服务项目属于延伸服务项目,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

根据通知,公墓墓穴使用合同期满,群众申请继续使用的,公墓经营单位可以收取公墓维护管理费。具体的收费标准为:售价3000元以下的普通墓穴维护管理费200元/年/座;售价3000元以上的高档墓穴维护管理费280元/年/座。

德州市殡仪馆开展殡葬技能培训

为进一步进步殡葬效劳水平、优化殡葬效劳质量、标准事务操作流程、进步事务技术水平,厚实展开“大学习、大调研、大改善”,4月24日至27日,德州市殡仪馆展开为期4天的殡葬技术训练,旨在经过殡葬专业常识的宣扬和遵循,强化效劳效能,进步队伍本质,为殡仪馆的标准化建造打下良好基础。

本次训练特邀请了中共中央党校哲学博士、北京社会办理作业学院生命文明学院专职教师王治军,济南市莲花山殡仪馆遗体防腐整容师、国家一级遗体整容技师毕爱胜,以及我国殡葬协会教育科技文明作业委员会副主任、副秘书长姜笑等多位作业资深导师、优异一线殡仪技术大师为殡仪馆整体员工授课。训练内容包含殡仪效劳员基础常识和花艺展现、个性化丧礼掌管技巧、殡仪效劳员技术常识、遗体防护和整容、常用殡葬文书和殡葬场所安置,以及殡葬礼仪效劳使用等方面的专业常识和技术。

4月26日下午2时许,在德州市殡仪馆党员训练室内,济南市莲花山殡仪馆遗体防腐整容师、国家一级遗体整容技师毕爱胜选用互动式授课方法,结合丰富的理论常识,紧扣实践的作业经验,详细讲解了遗体防护和整容等方面的专业常识,为员工在实践作业进程中可以灵活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虽然时间短,内容多,但讲师们精心设计,荟萃精华,的确获益匪浅。”45岁的于忠菊是德州市殡仪馆引导效劳班的班长,在殡仪馆作业现已整整八年。2014年于忠菊前往济南市殡仪馆学习,也是从这一年起,德州市殡仪馆增加了遗体整容效劳。2015年,于忠菊等人又前往高密市殡仪馆学习,5天后,他们将遗体的整容防腐技术带了回来。每年,于忠菊和同事要送走大约3400余名逝者。“这份作业,跟当公务员、当教师没什么两样,相同需求作业本质,需求敬业。经过训练学习可以增强本身事务才干,以求‘让逝者带着庄严走,让生者心灵得劝慰’。”于忠菊说。

“要意识到殡葬礼仪在作业中的重要性,经过本身不断学习、实践,将殡葬礼仪融入作业中,这样才干进步本身作业才干。经过干部员工人性化、亲情化、专业化的效劳,尽最大努力来减轻治丧大众的苦楚,给他们以安慰。”在德州市殡仪馆馆长国林平看来,身为殡葬效劳的执行者,有必要清晰殡葬礼仪是一种综合性灌注和联络的外在体现,那些律己敬人的进程、本质修养的体现、美化本身的行为、积德行善的风尚,都是所应有的内涵与外在本质的修炼。“希望经过此次训练可以充分调动我们的作业热情,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进步专业效劳水平,更好的为大众供给满足、温馨的殡仪效劳。”国林平介绍说。

多年来,德州市殡仪馆一直坚持优质效劳、诚信效劳、文明效劳、标准效劳、高效效劳、惠民效劳。经过大力加强风格建造,加强教育训练进步员工综合本质和事务技术等,来完成优质效劳;经过“六揭露”,即揭露效劳项目、收费标准、效劳内容、效劳程序、效劳许诺、效劳监督,来完成诚信效劳;经过人性化、亲情化、温馨化的效劳,来完成文明效劳;经过标准作业制度、标准效劳程序、标准效劳行为,严格执行民政部7项效劳标准和《山东省殡仪馆效劳标准》,来完成标准效劳;经过上门效劳、24小时遗体接运效劳、24小时遗体寄存效劳等,来完成高效效劳;经过仔细遵循落实“三免一减”殡葬惠民政策,推出多项便民利民惠民办法等,来完成惠民效劳。

做七是怎么计算

将出殡带回来的牌位供上座台,从逝世日起的四十九天内,主家每天迟早在座台前焚香点烛拜祭,称为“早课”“夜课”。其间七天为一忌日,忌日设祭,名为“做七”。从“一七”到“七七”,由死者至亲和丧家备酒菜分管主祭。其间“五七”多由死者大女儿主祭,最为盛大。要请和尚道士诵经念佛,做水陆道场,“串渡桥”“化红船”,超度亡魂。
解放后,提倡节省办凶事,对立迷信活动。遗体火化后,一般将骨灰盒暂放家中,待清明或冬至节掘土掩埋。乡村都选高爽地块无序安葬,镇上居民去公墓安葬。
从死者逝世算起,每七天到墓地一祭,叫做“烧七”,烧到“七七”或“十七”停止,其间“五七”最被注重。至死者逝世后的第一百天,要举办一次大墓祭,叫做“烧百日”,上“百日坟”在青岛的风俗是上第九九天,即在死者逝世第99地利上坟。此后三年,每当死者的“忌日”,都要进行墓祭,叫做“烧周年”。还有“五七、三周年儿女要周全”之说,意思是说人逝世后35天要上坟,即“五七”坟,这时候子女要全,最好都去上坟。俗称呼:“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死者逝世三周年,大众有上大坟的说法,就是一方面儿女孙辈最好都参与,人越齐越好,另一方面摆酒席祭拜回想死去的亲人。
胶州一带,还有上九周年坟之说。意思是在九周年之内要严厉依照三日、头七、三七、五七、百日、周年、清明节、阴历十月一日、年三十等日子为死者上坟。青岛大众称阴历“十一”为“鬼节”。“鬼节”和清明节上坟,一般是安排在节日的前七天或后七天进行。在这里要阐明的是,祭拜的日期为何要以七为一循环,据许多学者及白叟讲,实践上人与树木相同,是有“年轮”的,人一般七年为一个“年轮”,许多白叟都将自己的身体与七年前做比较,有哪些改变等。

丧葬忌讳细则

中国传统的丧葬后事处理,为了尊重祖先,形成了一些理念和操作上的忌讳。如果不管这些忌讳就昭示着不吉祥,一起也是对逝者的不敬。
忌讳(1)、忌双日出殡。双日则有不祥的征兆,以为双日出殡有死两人的意义,因此出殡时必择单日,忌于双日举行。
忌讳(2)、忌正午出殡。在黎族区域有这一忌讳风俗。黎人家中如有人逝世,多是上午亡而下午葬,或下午亡次日葬,在家停尸时间甚短,但忌于正午时分出殡。以为违忌时会引起凶灾。
忌讳(3)、忌泪洒尸身。撒播于部分区域的一种说法,如果家中有人亡故,而为死者穿衣服时应忌悲啼,避免泪洒尸身。以为会有情况发作,惊起亡灵。
忌讳(4)忌棺木从门出。有满族地忌讳风俗之说。以为门是招供收支之所,忌逝者横行,不然以为不吉,因有从窗户出棺的风俗。
忌讳(5)、灵前忌有猫出现。死者于出殡前,停尸守灵,忌有猫挨近,以为有猫触及,或跳越前后,会如死者会突然而立一般,有祸害家人之意。
忌讳(6)、应忌理发。若家中如有人逝世,家属或男子在一个月内不得理发、刮脸。老一辈亡故,多是由后辈进行恪守,以为头发受之于爸爸妈妈,先亲逝世,留发以表达哀痛、孝心与怀念。还有部分区域以为是理发是在改变自己形貌,使亡灵不能辨认,以避免灾害。此外还有一说,以为婴儿出世后百日始能理发,不然会有夭折之祸。
忌讳(7)、忌日禁欢喜。即亲丧之日,忌举吉事,如饮酒作乐等。自不用说,逝者丧生之日,做欢喜的工作会视为大不敬。在“忌日”亦称“忌食”之时,古人如此说:《礼记-檀弓上》云:“正人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这是我们同时而遵的。

汉族丧葬传统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考究重殓厚葬,而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风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盛大,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身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身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身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复且宝贵。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犬牙交错,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风俗,爸爸妈妈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拜死者,称之为“吊祭”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场,谓“择吉地”。送葬又名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化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化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风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今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悼念典礼,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别的,汉族还有“归葬”的风俗,就是将死于异乡的遗体归葬客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衫,在灵堂守灵。我国古代礼制,把孝衫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明血缘关系的远近。孝衫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衣的风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我国来,遇到出殡的部队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态却苦楚悲痛,觉得非常古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化而来的。

丧葬典礼规划巨细与死者的位置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位置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厉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划宏大的丧仪来夸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部队“声势赫赫,压地银山一般”。而困苦大众连最少的温饱姑且达不到,天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身,草草埋掉。

长辈身后,后代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中止外交和文娱,做官的也有必要离任回家守孝,以表明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