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做七,做七的由来是什么?

我国殡葬文化源远流长,一方面是为了缅怀逝者,另一方面也是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这些扎根农村的风俗习惯,内容很多而且非常繁杂,但是每个细节都会受到重视,而农村非常重视殡葬习俗,这也是“逝者为大”的体现。

在丧葬习俗里,人去世后会有一些必须的流程,除了停放遗体、报丧等,排在第四的则就是“做七”仪式。

人去世后“做七”又叫“烧七”,也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每隔七天烧一个七,一直烧到“七七”,称为“断七”,农村的这些习俗也是古代《礼记》中所要求的丧葬礼节,那么,具体“做七”风俗的由来是什么?又有哪些讲究呢?在本篇文章里,您或许能找到答案。

“做七”风俗的由来:

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尚存,且人死后第七日才知道自己已死,做七一是为了祭奠逝者,使其安息,二是为逝者积攒阴德,能够顺利通过十殿阎罗的审判。

南朝的《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 ·卷之八·生神品第十九》中记载,地府是天庭下辖负责管理人间事务,共有十殿阎罗掌管不同事务。

传说人死后每过七日,各殿阎罗会根据逝者生前德行为人进行审判,生前恶多善少又无后人为其做七、积攒功德的灵魂打入地狱受报,其余灵魂可轮回投胎,这个过程在民间谓为“过王官”。

古代丧葬习俗是:人去世后,需要将灵柩停三天以上。一方面是希望逝者能复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古代丧葬的习俗比较繁冗,如果逝者是天子诸侯,需要更好大的陵墓和随葬品,浪费人力和时间,所以灵柩停放时间也更久。

关于“做七”:据说从周朝时期就有了“做七”的说法,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佛教的“生缘说”,佛教认为除了罪大恶极的人会立即下地狱和行善功德多的人会立即升天外,一般的灵魂的去世后的七期中,需要被超度,才能投生。

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道教,因为道教崇尚炼丹,认为七七四十九日是给人送终的日期,所以有了七七之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先秦时代“魂魄聚散说”:人在刚出生的时候,以七天为单位,每七天形成“一魄”,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就形成了“七魄”,在人死后也一样,七天为单位,每七天,“一魄散”,所以需要四十九天,七魄才能散,每七天一祭,四十九天结束,所以“做七”的意义也是在祭祀逝者。